.*?

国内先进省市新经济产业发展综述及经验启示

日期:2021-07-26        来源:《科技中国》2021年第七期pp.70-73

字体:【

  文/岳振欢 高峰(天津市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发展新经济是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主动权的城市选择,是高质量发展的新支撑、动力源。培育发展新经济,有利于加快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近年来国内新经济进入迅猛发展阶段,目前已形成以北上深为引领、蓉杭宁渝黔等省市竞相追赶的新经济发展格局。文章从创新创业、产业赛道布局、政策体系搭建、营商环境优化、应用场景建设等方面梳理了北上深蓉等省市新经济发展经验,总结其在治理模式、监管方式、应用场景等方面的经验启示。

  一、新经济概念范畴

  “新经济”一词最早出现在1996年12月美国《商业周刊》中,是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信息技术(IT)革命以及由信息技术革命带动的以高新科技产业为龙头的经济。“新经济”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于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主旨演讲中指出“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发展时期”。经过几年的发展,其概念及范畴不断丰富。2021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强调“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健康发展”。以下从产业类型、技术创新、产业创新三个维度进一步阐明新经济概念范畴。

  (一)产业类型维度

  新经济所包含的产业类型较为广泛,如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智能制造、金融科技、精准医疗、智慧农场等,一二三产业均有涉及,并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合度较大。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中首次解释了新经济范畴“不仅包括第三产业中的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和业态,也包括工业制造当中的智能制造、大规模的定制化生产等,还涉及第一产业中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等”。国家统计局制定《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统计分类(2018)》,对新经济范围进行了界定:现代农林牧渔业、先进制造业、新型能源活动、节能环保活动、互联网与现代信息技术服务、现代技术服务与创新创业服务、现代生产性服务活动、新型生活性服务活动、现代综合管理活动。

  (二)技术创新维度

  从技术创新维度,新经济指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主要体现在数字经济、智能经济两大产业形态。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包括5G、大数据、量子信息、新兴软件、云计算、网络安全、传感器、集成电路等细分产业;人工智能领域,包括脑科学、生物识别、虚拟现实、可穿戴装备等;智能制造领域,包括工业机器人、工业互联网、无人机等。另外不同省市根据各自产业特色,对新经济的定义各有偏重,如合肥市把精准医疗领域列为新经济发展的四大领域之一,成都市把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绿色经济列为新经济六大形态之一,贵州省重点发展大数据产业。

  (三)产业创新维度

  从产业创新维度,新经济主要指借助技术创新、采用新的组织方式,不断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跨界融通发展,包括平台经济、共享经济、跨界经济等新模式新业态。具体包括资源要素交易平台、商品交易平台、网络社交平台、电子竞技平台等平台经济;分享创新资源、生产力、生活服务等的共享经济;不同技术与产业相互融合而产生的跨界经济,如柔性制造、体验农业、供应链金融等。

  二、先进省市新经济产业发展综述

  根据《2020全球胡润独角兽榜单》、36氪《2020年度创业者心中的十大新经济城市》等榜单,选取新经济先进省市中的“北上深蓉杭”作为研究城市;根据新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选取创新创业生态、产业布局、政策体系、营商环境、应用场景作为研究内容。

  (一)支持创新创业,推动新经济蓬勃生长

  创新创业生态是新经济起源的环境,能够为新兴技术的出现和产业化创造坚实的基础条件。李克强在考察时多次强调“要着力支持大众创业,使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成长,培育经济新动力,打造经济新的发动机”。

  北京拥有丰富的创新创业资源和活跃的创新创业环境,众创空间、创业企业、创客活动高度活跃,新经济迭代速度加快。双创示范基地20家,占全国1/6;创业服务企业约20万家、天使投资人近2万人、创投机构670多家,能够提供覆盖创新创业全链条和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的生态型服务,极大加强了对创新创业者的吸引力。截至2020年底,北京市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共计约2.9万家,其中独角兽企业93家,占全国的43%。2020年上半年,北京市新经济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38.5%。同时,北京积极推动孵化载体功能创新,设立前孵化创新中心,实施概念验证支持计划,将支持环节前移,帮助科研人员迈出科技成果转化的“第一步”。

  深圳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资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目前,深圳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7万余家,新经济占GDP比重超过60%。深圳出台我国首部科技创新地方性法规《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赋予科技成果完成人或者团队科技成果所有权或者长期使用权,调动科技人员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确立“同股不同权”制度,助力企业稳定发展。同时,深圳提出打造新经济策源地,建立成果产业化绿色通道,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支持龙头企业整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力量,建立创新联合体,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

  (二)强化产业布局,培育新经济优势赛道

  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布局是发展新经济的关键,新赛道布局是发展新经济的重要抓手。布局新产业、抢占新赛道、塑造新优势,上海、成都、杭州都是超前布局者。

  2013年,上海率先提出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的“四新”经济概念;2017年提出“加快人工智能、3D打印、卫星导航、物联网等新技术引领的新产业培育,推进互联网+专项行动,加快平台经济、网络经济、知识经济、数字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的培育发展”。2020年,重点打造在线新经济发展新高地,开辟市场“新赛道”,明确打造标杆性无人工厂、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大力发展新型移动出行、优化发展在线教育等12个发展重点。

  2017年,成都提出将重点发展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绿色经济、创意经济、流量经济、共享经济“六大新经济形态”,构建具有成都特色的新经济产业体系,培育包括无人机、网络与信息安全、集成电路、卫星及其应用在内的16条新经济优势行业赛道。

  杭州数字变革走在前列。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城市数字化深度融合,新基建、新消费、新制造、新电商、新健康、新治理全面推进。数字产业化方面,打造电子商务、视觉AI、人工智能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产业数字化方面,实施“新制造业计划”,探索“新工厂计划”,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实现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

  (三)完善政策体系,助力新经济高质量发展

  完善的政策体系是新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成都、北京分别出台“1+6+7+N”“1+5+N”政策体系,从产业聚焦、场景搭建、营商环境优化、企业培育、人才引育等角度全面推进新经济发展;杭州深耕数字经济,出台“行动计划+若干政策+行动方案”政策,护航数字经济发展。

  2020年,北京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壮大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北京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同时围绕新基建、新场景、新消费、新开放、新服务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发布五大行动方案,统筹政策、资金、人才等要素,系统推进新业态新模式发展。

  成都在政策体系搭建上,一是出台《关于营造新生态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的意见》,作为主体政策提出发展新经济总体框架;二是发布“六大经济形态、七大应用场景”实施方案,聚焦政府、创新、创业、创投进一步强化细分专业化研究,精准解决企业发展“痛点”;三是出台《成都市实体经济新经济领域人才奖励实施办法》,从六大经济形态中筛选优秀人才进行重点扶持;四是建立成都市新经济企业梯度培育制度,根据新经济企业成长特性进行分层分级,实施精准扶持政策。

  杭州围绕“信息经济、数字经济”等新经济,有着近20年的政策积累。2003年,形成完整的信息经济工作推进机制,建成统计、考核、法律、人才、政策等五大制度保障体系。2015年率先制定实施地方性法规《杭州市智慧经济促进条例》,制定出台人才新政,设立信息经济产业投资基金。2018年至今,先后出台《杭州市全面推进“三化融合”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行动计划(2018—2022年)》《加快国际级软件名城创建 助推数字经济发展若干政策》《杭州市强化数字赋能推进“六新”发展行动方案》,布局以数字基建为核心的新基建,全面赋能和推进新消费、新制造、新电商、新健康、新治理。2019年,出台“人才生态37条”,提出到2022年,要培育数字经济领军人才100名以上、“数字工匠”1万名以上。

  (四)搭建应用场景,助推新经济走向实践

  借助应用场景,可以有效破除技术与实体经济的供需对接矛盾,为技术找到商业化应用落点,为企业提供入口机会,为产业找到转型升级的解决方案,推动新经济从创新走向应用、从概念走向实践。

  北京探索“政府搭台、企业出题、能者答题”模式,引入市场化机制,通过专业化服务和资本化途径,发布应用场景建设需求、征集场景解决方案。上海采取“揭榜挂帅”和动态发布机制,引导社会各界开放场景,并向全球征集解决方案。推出“智城计划”,聚焦人工智能+制造、医疗、交通、教育等重点领域,为人工智能企业提供广阔应用场景。成都探索“城市机会清单+城市未来场景实验室+创新应用实验室”机制,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5G+、清洁能源+、供应链+”等产业领域,打造“场景汇”线上线下平台,持续以新场景吸引新产业。深圳重点聚焦5G领域,明确推动智能网联汽车、联网无人机、云AR/VR、工业互联网等四大类典型场景的试验应用;在交通、警务、城市管理、电力、水务、健康医疗、教育、安防、港口等领域,打造5G政务应用重点项目;在工业互联网、智能网联汽车、AR/VR、超高清视频等领域,打造5G行业应用示范项目,推动形成5G产业发展良好生态。

  (五)优化营商环境,激发新经济活力

  成都对新经济业态实行了包容审慎的监管方式,进一步放宽了新经济市场准入,实行“容缺登记”,完善新经济企业标识制度。在转变政府治理方式上,成都市重在优化市场准入方式,精简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定期发布投资白皮书,建设市场开放先行城市。上海营商环境3.0版改革方案,围绕加强、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实行包容审慎监管,探索适用于新业态新模式“沙盒监管”措施,放宽新经济产品和服务准入门槛,创新新经济产品和服务审批制度,允许试错、宽容失败;分领域制定监管规则和标准,在严守安全底线的前提下为新业态发展留足空间。北京在直播和短视频购物领域,试行新业态新模式“沙盒监管”机制,引导行业健康规范发展。

  三、新经济发展经验与启示

  (一)大力推动创新创业

  一是不断完善双创服务。延长服务链,如北京设置概念验证中心,将创业服务前移;激发创业人员活力,如深圳赋予科技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探索在产业园区设置政务驿站,以更方便快速地服务初创企业。二是鼓励龙头企业构建双创生态。鼓励龙头企业的创新创业活动从内部转向外部,通过搭建平台载体、不断完善生态,共享创新创业资源,降低创业成本,与外部创业团队形成创新联合体,带动新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创新提升营商环境

  坚持“鼓励创新、包容审慎”原则,创新监管方式,实施新经济监管“松绑”,探索“身份认证”“沙盒监管”等制度。一是开启身份认证,助力企业落地。编制新经济行业分类目录,允许使用新兴行业用语表述经营范围,破解新兴企业“身份认证”难题,形成新经济企业标识制度,助力企业及时对接政府有关部门、享受政策服务。二是松绑监管制度,释放企业活力。探索“包容期”管理,对新设立的新经济企业给予1~2年包容期,在新经济领域实行广告监管、直销监管、网络监管等“容错”管理,允许试错、宽容失败;对非主观故意、没有造成实际危害或危害较小的轻微违法行为,督促整改、一般不予行政处罚。三是试行“沙盒监管”,留足发展空间。针对新经济某细分领域新兴业态,如短视频购物、直播带货等,可划定某产业园为该领域的“沙盒”,对“沙盒”内企业,采取包容审慎监管措施,同时杜绝将问题扩散到“沙盒”外面,以更安全的方式去鼓励创新,在保护与监管之间找到最佳的结合点。

  (三)强化应用场景建设

  探索“企业联合体”“企业生态联盟”等模式,加速场景建设,推动产业升级。一是多维度搭建应用场景,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企业生态联盟,促进企业抱团发展,提升市场竞争力;为推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应用提供更多高含金量场景条件,通过“统招分签”的组织模式,形成企业联合体,为中小企业提供成长机会。二是创新场景供给方式,促进新经济与城市发展有机链接。一方面打造创新应用实验室,支持企业技术创新,不断创造新场景;另一方面打造城市未来场景实验室,推进智慧医疗、智慧城管、共享停车、共享劳务等与新技术的跨界融合,形成典型场景应用案例。

联系我们

地址:中国 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8号 邮编(ZIP):100038

电话(Tel):86-10-58884543 咨询:webmaster@casted.org.cn 新闻与信息:xxxz@casted.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