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五个着力点

日期:2021-05-25        来源:《科技中国》2021年第五期pp.9-11

字体:【

  贾宝余1,陈套2

  (1.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2.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十四五规划在“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这一措施中,将“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置于首位。当前,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应在五方面着力。

  一、治理机制: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将“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为2021年工作的首要任务。党和政府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组织主体,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国家行为”。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把科技创新作为“国之大者”予以高度重视,强化政府作为重大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整合者作用,做好统筹协调、要素组织、社会管理、资源调动,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2019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我国科技经费投入规模稳步增加,结构持续优化,2019年我国R&D经费投入总量为22,143.6亿元,比上年增加2465.7亿元,R&D经费投入强度(与GDP之比)为2.23%,再创历史新高。但也要看到,我国R&D经费投入强度与美国(2.83%)、日本(3.26%)等科技强国相比尚显不足,基础研究占比与发达国家普遍15%以上的水平相比差距仍然较大,R&D产出多而欠优的现象亟需改善。这就要求,要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在基础研究和公益性研究方面发挥政府投入主导作用,并引导企业和私人在应用开发领域发挥好投入主体作用。

  二、主体分工:立足国家创新体系,强化战略科技力量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保障国家科技安全乃至国家整体安全的战略支撑,必须在国之所需、民之所求时堪当重任。由于“卡脖子”问题暴露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性不强的问题,其本质不仅是关键技术问题,更是基础科学研究问题。可以说,多数重大基础科学发现都是在稳定的创新环境中日积月累的智慧结晶,多数颠覆性技术都是团队长期积累的结果,多数引领发展的重大科技突破都是不同战略科技力量协同攻关的结果。要从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出发,坚持系统观念,分类定位、优势互补,构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要发挥好荣誉性、咨询性、实体性国家科研机构在学术评价、战略咨询、重大项目等方面的“火车头”作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研机构、世界一流大学,强化重要院所高校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中的中坚作用;加快建设国家实验室体系、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研究中心,构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四梁八柱”。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形成更多世界一流企业,形成具有国家竞争力的产业联盟、产业集群和国家创新网络,加快产业“专精特新”技术的创新突破。发挥区域的协同创新综合平台作用,区域发展与国家战略布局紧密联系起来,主动深入融入国家创新战略,紧密结合区域特点和资源禀赋布局科技创新,在体制机制上先行先试,实现更合理分工,凝聚更强大的合力。

  三、任务选择:坚持战略性需求导向,突破重大课题难题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科技创新的首要问题是“题目从哪儿来”。对这一问题的解答,往往有两种思路。一种思路是“从国际研究热点和SCI论文中找选题”。追踪和了解本领域最新进展,把握研究的趋势和规律,发现待研究问题和突破方向,从而实现重大科学突破和原始创新。这一路径潜在的问题在于跟踪有余而原创不足,有时用本国材料验证他人已有的理论,用自身庞大的科研投入和人力资源为他人理论做诠释,站在前沿但很难引领前沿。另一种思路是坚持重大需求导向。引导科学家的好奇心,面向国家需求,凝练科学问题,组织科研团队,强化协同创新,实现技术重大突破。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中,往往需要将上述两种思路有机结合,能把握国际前沿更能引领前沿,能面向国家需求更能超越需求,使创新成果能够顶天立地、落地开花。坚持战略性需求导向,确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着力解决制约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难题,这是新时代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科技创新的逻辑起点。坚持需求导向,需把握好三个层次:一是面向需求、摸清需求,担国家责、谋国家事。深入了解国家在生物、气候、健康、民生、粮食、能源、环境、国土、资源等领域的重大问题,凝练其中的科学问题,形成重大科技攻坚项目。二是整合需求、满足需求,答时代问、解时代需。着眼于不同领域的“卡脖子”和瓶颈问题,部署一批基础研究项目和跨学科交叉研究项目,解决跨行业、跨领域的关键共性问题。三是引导需求、创造需求,开风气先、绘未来图。根据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大力弘扬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鼓励科学家捕捉新需求、提出新问题、设定新概念、构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

  四、国际合作:在开放合作中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没有自主就没有创新,没有科技自立自强就没有高水平的国际科技合作。国际合作既是科技创新的时代要求,也是科技创新活动的内在需要。广泛深入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是应对全球风险挑战,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应有之意。国际科技合作不是双方都输的“囚徒困境”,也不是有输有赢的“零和博弈”,而是共同应对全球风险挑战、实现互利共赢的必然选择。新时代的科技合作,重在促进前沿科学领域知识分享,共同解决全球共同面对的风险挑战。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应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大力开展交叉前沿领域的研究,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和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在此基础上,以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创新自信和姿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和深度交流。以共同研发项目、人才交流互聘、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基础,开展双边或多边的联合项目研究,建立国际联合研究实体,推动建立深层次、多元化、多体系国际合作网络。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工程和科学计划,推动建立国际创新联盟和标准联盟,在更大范围内汇聚优势资源,形成集成优势,增强科技创新的国际领导力。积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参与重大科技领域国际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加快数字领域国际合作,积极为应对各类全球性风险挑战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五、人才环境:在重大科研攻关中促进更多人才脱颖而出

  创新人才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核心竞争力。要构建以信任为前提的科研管理机制,善于在实践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在创新中汇聚人才、成就人才。立足国内培养战略性科学家和创新型人才。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坚持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促进人才有序流动,大力培养具有创新性思维和活力的人才。在“赛场”上识别人才,以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揭榜挂帅”使用人才,坚持“英雄不问出处”,不以“人才帽子”“职称高低”“论文数量”论英雄,把项目交给真正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让有能力的人有机会“揭榜”,能出征“挂帅”。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平台和国际合作项目吸引凝聚全球一流人才,让杰出的科技人才来得了、待得住、流得动、用得好。完善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形成有利于促进创新链贯通的政策制度,调动创新型人才积极性,建设竞争协作共生的创新生态。推动高校、科研院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不确定性、探索性研究给予长周期稳定支持和条件保障,让科研人员静下心来潜心研究,鼓励坚持原创研究不怕失败,敢啃硬骨头、甘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剑”的科学信念。大力传承“两弹一星”精神,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引导科技工作者弘扬科学报国的光荣传统,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勇于创新、严谨求实的学术风气,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国家发展伟业,在科学前沿孜孜求索,在重大科技领域不断取得突破。

联系我们

地址:中国 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8号 邮编(ZIP):100038

电话(Tel):86-10-58884543 咨询:webmaster@casted.org.cn 新闻与信息:xxxz@casted.org.cn